11112223333

我校成功举办第十一届第三期“麓峰”交叉科学论坛​

作者:    编辑:钟俊丽    来源:     日期:2024-05-30浏览数:


  5月27日,湖南师范大学第十一届第三期“麓峰”交叉科学论坛在量子楼410会议室举办。本期论坛的主题为:经典与量子网络。国防科技大学刘博副研究员、我校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廖洁桥教授、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任昌亮教授、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徐勋卫教授、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娄小平教授、数学与统计学院朱帅兵老师应邀做主题报告。中国量子力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低维量子结构与调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匡乐满,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院长、交叉科学研究院院长、湖南省量子科技学会理事长刘红荣等出席会议。论坛分别有交叉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艾建平,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翟亚新教授、陈琼教授主持。 



刘红荣对参加论坛的嘉宾和师生们表示热烈的欢迎!他介绍了我校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的发展历史以及交叉科学研究院量子网络研究团队的研究课题与团队成员。他指出,此次“麓峰”交叉科学论坛旨在打破学科壁垒,加强青年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他强调,学校高度重视量子科技领域的研究和发展,搭建交叉科学领域的学术交流、科学研究、合作分享的平台,为营造开放、活跃的学术氛围,开阔青年教师和研究生的眼界。他表示,希望通过跨学科合作的方式,解决学科研究面临的复杂问题,共同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和跨学科研究的创新和发展。



刘博围绕“量子纠缠网络及其应用”展开报告。他深入浅出地讲解了量子纠缠网络的研究背景和发展现状。他指出,运用量子纠缠一方面可以发展量子密码技术,用于应对量子计算破译威胁;另一方面用于支撑构建量子互联网,用于实现突破经典瓶颈的信息感知、传输和处理。他深入讲解了一种新颖的态无关纠缠分发协议,可用于解决量子非局域性实验中对齐测量基难题,而无需事先了解参与方共享的量子探测参考系以及量子纠缠在多方安全应用、时间同步、分布式传感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任昌亮围绕“广义测量下网络量子关联分享的研究”展开报告。量子关联问题是Science列出的125个科学前沿问题中重要的前25个问题之一,且是量子信息技术必需的关键资源。任昌亮教授对EPR量子关联的区分进行了详细地介绍,并从ERP佯谬出发解释了量子纠缠、量子导引和贝尔非定域性的之间的关系,并介绍了表征和刻画量子关联的最新进展,包括量子网络中关联的判定及映射和基于弱侧量下的量子关联,展示了网络非定域分享和全网络非定域分享的两种处理方法。 



徐勋卫以“光力方格的非互易路由”为题介绍了路由器的工作原理,并提出了非互易路由的概念。他介绍了利用光力耦合构造人造磁场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基于光力方格非互易路由的实现方案。他详细阐述了四个端口之间的散射关系,并在红失谐条件下获得实现非互易量子路由的最优参数条件。他提出并展示了力学振子简正模式下系统各端口之间的散射强度以及非互易路由器的功能。



娄小平基于“经典-量子混合机器学习模型”展开报告,她介绍了量子计算的基本概念、经典机器学习的核心任务、基本要素以及相关数据。她分别从原理层、计算层和应用层深度讲解了量子机器学习的三层架构:在原理层,量子机器学习基于量子系统的初始态和末态,通过实验测量反映出量子系统的特征;在计算层,量子线路模型和优化方法是核心,通过设计参数化量子线路和量子神经网络,量子机器学习模型能够高效运行并解决实际问题;应用层则展示了量子机器学习在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的应用。她向与会者介绍了研究团队近期的工作,并强调了量子-经典混合机器学习模型结合了量子计算的强大计算能力和经典计算的灵活性,适用于当前NISQ(含噪声中等规模量子)计算机。此次报告充分展示了量子计算与机器学习相结合的巨大潜力,激发了与会者对这一前沿领域的浓厚兴趣。



朱帅兵基于“复杂动态网络的自适应同步”展开报告。他从社会网络、鸟群、智能电网以及航母群等自然和社会的复杂网络出发,引入复杂动态网络的自适应同步问题。他指出,自适应控制可用于脉冲网络的同步,但目前的一些工作只考虑了同步脉冲,从本质上讲,这些工作假设了脉冲强度已知。尽管非同步脉冲已经在一些工作中得到了解决,但其自适应控制增益取决于脉冲参数。他重点展示了三方面的研究内容:第一是无论脉冲是同步的还是非同步的,理论上都可以保证自适应控制增益的有界性。第二是自适应控制增益与脉冲参数无关,因此本报告中提出的自适应控制更实用。第三是通过控制增益的有界性,导出了脉冲网络的自适应同步准则,这是首次在同步问题中通过自适应控制来解决不确定脉冲。



廖洁桥以“量子网络中的暗模定理”为题展开报告,他从原子系统的暗态出发,介绍了暗态在发现新物理效应中的重要作用,包括电磁诱导透明、慢光以及受激拉曼绝热通道等;并通过将三能级原子系统类推到三模玻色子系统,引入了暗模的概念。他从腔光力系统为切入点详细的介绍了暗模在量子态传输中的作用,并指出暗模效应会压制力学振子的基态冷却,从而无法观测到系统的量子效应。他表示,研究团队为打破力学暗模效应,已开展的一系列相关研究工作,包括引入带相位的声子交换相互作用实现力学振子的非互易基态冷却、可调光力诱导透明和容噪光力纠缠,以及引入辅助腔模实现力学振子的基态冷却等。最后,他推广到了任意线性网络系统,提出并证明了确定线性量子网络中暗模存在和暗模个数的两个定理。

本期论坛聚焦于量子纠缠、量子关联、非互易量子路由、经典—量子混合机器学习、复杂网络的动态同步、量子网络中的暗模定理等多个前沿领域。论坛由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交叉科学研究院、科学技术处、量子网络研究创新团队、湖南省量子科技学会共同举办。

 

编辑:钟俊丽

责编:艾建平

审核:刘红荣


上一条:我校成功举办第十一届第四期“麓峰”交叉科学论坛

下一条:毛万春视察教育信息化与智能化交叉研究团队工作成果

【关闭】 打印    收藏